防止网络诈骗的通用守则
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08日 18:00 | 浏览次数:

同学们应该都发现了,随着我们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来越高,网络诈骗也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了。这些诈骗五花八门,可能出现在短信里、电话中,或是社交软件的对话框内。网络中的骗子们不断变换身份和套路,让人防不胜防。但同学们不必过于担心,网络诈骗其实万变不离其宗,它就是抓住人们的贪念、恐惧或疏忽,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。与其事后追悔,不如提前掌握一套通用的防范守则,不给骗子机会。

看穿诈骗的套路

同学们,网络诈骗的套路再多,也逃不出几个主要套路。只要我们看穿这些常见套路,就能识破大部分骗局。

最常见的诈骗就是利益诱惑。这类诈骗通常利用有些人喜欢贪小便宜的心理。骗子们会包装出各种活动,比如低价买手机、免费领礼品、高额投资回报等,看起来非常有诱惑力,实则暗藏陷阱。但同学们要记住,天上不会掉馅饼。

恐吓是另一种常用手段。这类诈骗则是抓住大部分人不想惹事的心理。这些骗子通常会冒充公检法、银行、运营商等权威机构,用严肃的语气,声称你涉嫌违法,以此来制造恐慌。然后他们会要求你“配合调查”,一般是花钱了事,也就是把钱转到他们的指定账户。同学们一定要注意,公检法机关办案有严格的法律程序,绝不会通过电话、微信沟通,更没有要求转账这一说。

冒充熟人也是一种常用诈骗手段。这类诈骗是利用了人们对亲友的信任。这些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社交信息,冒充亲友或同学,编造各种各样的理由,让你来不及核实就转账。比如,骗子运用一些技术手段,盗取你身边亲友的微信号,冒充他们向你求助。因为关系都比较密切,大概率会降低戒备,就很容易被骗。

防诈骗的几个安全守则

在看穿常见的诈骗套路之后,只要守住几个基础原则,无论诈骗手段怎么变化,都能被我们轻松化解。

首先要做到不轻信遇到任何涉及钱、个人信息的活动,不要随便参与,确认活动的权威性和真实性。遇到对个别天上掉馅饼的的好事,不要窃喜,想一想这样的“好事”发生概率有多大。遇到亲友寻求帮助的紧急情况,不要慌张,想办法验证人物身份和事件的真实性。同学们记住,骗子的谎言一戳就破,关键是我们要想办法去戳破。

其次,要做到不透露我们的个人信息是骗子的实施诈骗的关键,一旦泄露,他们就能精准诈骗。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,这四个关键信息绝对不能告诉任何人,哪怕对方说自己是什么官方工作人员。还有手机里的短信、微信记录,也不要轻易给陌生人看,因为这里面可能藏着你的住址、行程等信息,这些信息泄露后,骗子们甚至可以找到你,实施面对面诈骗。

最后,要做到不转账诈骗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你转账,只要我们能做到坚决不转账,骗子的诈骗就不算成功。凡是要求私下转账、转到陌生账户的,无论理由多冠冕堂皇,都要坚决拒绝。比如,遇到对方说转到安全账户核查资金,正确做法是立刻拒绝。如果真的有亲友有急事需要转账帮助,务必通过电话、视频、甚至见面等方式反复核实,确认对方身份后再操作。

被骗后该怎么办

只要做好预防工作,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诈骗。但是如果还是不小心被骗,千万别慌张,及时采取措施就有希望减少损失。

及时止损。发现被骗后,马上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冻结银行卡,防止骗子转走更多钱。如果是微信、支付宝转账,赶紧在对应软件里申请冻结账户,联系平台客服说明情况。记住转账的时间、对方账号、聊天记录,这些都是重要证据,不要删除。

立即报警。拨打 110 或到就近的派出所报案,把被骗的经过、转账记录、对方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详细告诉民警。不要觉得被骗很丢人就不敢报案,你的信息可能帮助警方打掉一个诈骗团伙,避免更多的人受骗。报案后保存好受案回执,方便后续查询案件进展。

通知身边人。告诉家人朋友自己的遭遇,一来能得到安慰和支持,二来能提醒他们注意防范类似骗局。如果骗子可能用你的社交账号继续行骗,要及时在其他正常使用的社交平台上声明,告诉大家自己有账号被盗了,近期不要轻信社交软件里的任何转账请求。

网络诈骗是一场持久战,骗子的手段在变,但我们防骗的基本守则不变。防诈骗没有捷径,关键在平时多留心、多学习,遇到事多思考、多核实。当我们每个人都把这些守则记在心里,落实在行动上,就能让网络空间更干净,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安心。

来源:人民日报平安校园 微信公众号


下一条:【平安提示2021004期】 2020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十大典型案例

关闭